首页 >> 文艺副刊

徜徉于书香洋溢的精神家园

文章来源:精忠门第网  |  发布日期:2013-04-05 21:21  |  浏览次数:2024

本文系原创,版权归属精忠门第网所有。未经授权不得复制和转载,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。
       读书是人类永恒的主题,而这个主题包含的每一个命题都值得我们每个人用一生去探索。读书是一个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,而不是寻找某种结果;读书是我们思考生活,感知生命脉搏的前提,而不是人前卖弄的工具;读书是我们重新找回自我、定位自己的起点和终点。 
最开始读书显然是个人兴趣使然,我不是一个做学问的人,读书缺少严谨的计划,常是兴之所至。虽然不够正规,也算和书打了若干年交道,总体的感受是书籍是一味心灵的良药,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慰藉。从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中,我体会到了中国悠久文化的博大精深;继而读三国、论红楼,精彩处不时的击节成快;品诗歌,为李白的豪放痛饮,杜甫的沉郁悲歌而动容。然而当初究竟读懂多少,似乎并不重要,而这样的好书,自然也需要十遍、百遍的读,加之切身的经历,其中的道理才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。然而,读书最集中的要算是大学时期,读的书也大多与法学相关,这个时期我对西方法学、甚至法哲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,我用心倾听着哲人的妙语;在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中,我为作者的学养所深深折服;在王泽鉴先生的民法著作中,我找到了民法的入门钥匙,感受到了民法慈母般的关怀。
工作后,读书不得不挤时间,心得体会也慢慢多了起来。读的进去,跳的出来。读的进去是说我们要坐得住,才能静心阅读那一页页跳动的文字背后的韵味,哲学大家熊十力如是说:“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,再批评它的坏处,这才像吃东西一样,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。”故此,我们首先要跟着作者的脚步前行,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脉络,吃透作者的写作精神。这样,我们便在文字编织的世界里与作者成为朋友,进而达到无声的交流与精神的契合。但是做到这一点还不够,你还得跳出来,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刚刚读过的作品,衡量作者的写作性灵,这样你才能够冷静的剥离其他的有色外衣,看到精髓。
正如有的人说,读书有一个分—合—分的过程。分就是要把各种书区分开来,也就是要有一个选择的过程。现在市场上出得书极多,开卷有益可以说是一句完全过时的话。即便是列入必读书目的,也要经过自己慎重选择。有些书评简直就是一种误导,名实不符者极多,名实相悖者也有。当然可读的书更多。总的说来,有的书可精读,有的书可泛读,有的书浏览一下即可。书经过区分,选好了,读时就要合。古人说读书得间,就是要在字里行间得到弦外之音,象外之旨,得到言语传达不尽的意思。朱熹说读书要“涵泳玩索,久之自有所见”,涵泳是指在水中潜行,也就是说必须入水,与水相合,才能了解水,得到滋养润泽。王国维谈读书三境界,第三种境界是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,这种豁然贯通,便是一种会心。在那一刻间,读者必觉作者是他的代言人,想到他所不能想的,说了他所不会说或不敢说的,三万六千毛孔也都张开来,好不畅快。古时有人自外回家,有了很大变化,人们议论,说他不是遇见了奇人,就是遇见了奇书。书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。不过要使书真的为自己所用,就要从合中跳出来,再有一次分,把书中的理和自己掌握的理参照而行。虽然自己的理不断受书中的理影响,却总能用自己的理去衡量、判断、实践。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活学活用,用文一点的话,叫做“六经注我”。读书到如此境界不只有乐,而且有成矣。
读书在精而不在多。宋代大儒苏轼认为:“书富如入海,百货皆有。人之精力,不能兼收尽取,但得春所欲求者尔。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。” 而大思想家朱熹认为是:“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,耸起精神,竖起筋骨,不要困,如有刀剑在后一般。就一段中须要透,击其首则尾应,击其尾则首应,方始是。不可按册子便在,掩了册子便忘。”到清朝,戴震有:“学贵精不贵博。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,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。因此,博读精取,才能让所读之书慢慢在我们的大脑中与我们已有的知识融合。”
读书是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,如同漫步于雾霭的林荫小路,叩开你心灵家园的门扉,然而修养这种无形的东西更多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气场,运化于心,现于无形,读书是释放心灵自由的最好方式,有多少言说的流动,就有多少心灵的自由,心灵的自由让我们激发更多的激情和理性,与这个时代共舞。
读书要有怀疑精神。因为在这个世界上,只有两种人不会犯错误,一个是已经死去的,一个是未曾出生的。作者也不是圣人,即使是圣人,如孔子,也会错怪颜回,被自己的眼睛欺骗,犯下错误,更何况我们普通的作者。敢于怀疑是我们打破作者设定的局限,寻求真知的过程,而思考便是怀疑的有效工具。宋代大儒朱熹曾经对读书做过形象比喻“问君哪得清如许,唯有源头活水来。”道尽读书之要领所在,思考便是打开活水,通往源头的必要途径。思考是读书的延续,更是读书的升华。思考是与作者的对话,与作者在满纸书香中的沟通,达到心灵的感知和碰撞。为学读书,须是耐心,细意去理会,切不可粗心。诸多内涵,包裹在里面,无缘得见。必是今日去一重,又见得一重,明日又去一重,又见得一重。去尽皮,方见肉。去尽肉,方见骨。去尽骨,方见髓。
读书要有境界。孔子说,登东山而晓鲁,登泰山而小天下。读书也是如此,如在泰山脚下,拾阶而上,每一阶台阶都是一个新的高度,新的起点。最后到达山顶,不是我们目的地的终结,而是一个从新高度的开始。“认识你自己”,这句刻在古希腊巴特农神庙门楣上的箴言,同时是我们读书的目的所在。一扇通往精神家园的大门刚刚为你打开,而美妙的期待会伴着我们一路前行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赵月虎 史海洋